GA黄金甲·(中国区)官方网站

GA黄金甲动态

“双碳”目标下绿色电力低碳发展的路径分析!

  • 时间:2021-08-12
  • 来源:GA黄金甲软件

“双碳”目标下绿色电力低碳发展的路径分析!

文章来源:《华电技术》


“双碳”目标的提出对电力行业多方面产生深层次的影响,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以绿色制造体系设计思想为基础构建的绿色电力体系。通过阐述该体系中的绿色电厂、绿色电网、绿色能源消费和电力体系评价技术,表明该体系在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高效、低碳、清洁、循环的绿色特性。隶属于绿色电力体系概念范畴的低碳电力,聚焦碳减排这个主题,分析其实施路径与实施过程中的难点,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和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2020年9月,我国政府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并将从多个维度对电力行业产生深刻影响。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要把“双碳”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从能源行业视角来看,近期的系列政策皆突出体现了“绿色”发展这个主题。

国内外尚无关于“绿色”的准确概念或者权威定义。刘飞等认为,“绿色”是指工业生产活动对资源消耗、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程度。“绿色”可具体到不同行业,如绿色建筑强调优化设计、节约资源、节能环保等,绿色农业关注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保育,绿色绿地则注重绿地资源的环境修复和生态效益等。总体看,除经济学、管理学之外,目前提到的“绿色”概念基本都属于绿色制造的范畴,能源电力也被涵盖其中。以2016年9月工信部颁布的《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以下简称《实施指南》)为标志,以高效、清洁、低碳、循环为特点的绿色制造体系逐步在国内推广开来。

“双碳”目标的确定,势必会为能源电力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能源供给、能源消纳、能源信息化、能源结构调整、新兴能源技术利用等方面都需要做出新的调整和部署。而这种调整和部署,应该紧扣可持续环境收益这个主题,并将“双碳”目标与绿色制造体系有机地联系起来。

本文从“双碳”目标的内涵解读入手,明确未来碳减排方面的工作重点;分析绿色制造体系的主要框架,确定其核心构成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对绿色电力的概念进行全新定位;按照“双碳”目标的要求,提出构建绿色、低碳电力体系的设计思路;探讨其实施路径,为电力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1“双碳”目标与绿色制造体系

1.1“双碳”目标的内涵解读

对于“双碳”目标,国内外尚无权威、准确的定义。通常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某段时间内达到峰值后,从维持平稳波动至开始下降的过程被称作“碳达峰”;若二氧化碳排放量经负碳技术的应用而达到增减平衡,此平衡状态可称为“碳中和”。碳中和的概念可从碳减排和负碳技术应用2个层面进行理解。

从国家战略视角看,碳减排是加强碳排放管控的顶层设计工作,为推动国内能源革命、实现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保障;从政策实施视角看,碳减排工作是对相关法规、文件、标准、规范等进行完善,为降低全社会碳排放强度提供政策性指导;从源头管控视角看,是将减排技术、管理技术、信息技术、装备技术等进行有机融合,从而为相关科技的进步提供支撑;从市场建设视角看,要做好碳配额的分配与管理,强化以价格机制为导向的市场手段,激发资本市场参与碳减排的热情;从负碳技术应用的视角看,需关注二氧化碳捕获、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以解决负碳技术高能耗、高成本的关键问题。

总体来看,“双碳”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对行动路线图的系统性规划、对具体行动方案的专业性细分、对相关技术研究的针对性攻关以及对相关市场的倾斜性扶持等。


1.2 绿色制造体系的主要架构

绿色制造是一种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及系统性优化,使产品在制造、设计、物流、使用、回收与再利用等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对人体健康与社会危害最小,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绿色制造体系是以全生命周期的跟踪评价为特征,以节能、减碳、环保、生态设计、资源循环利用为主要特点的现代制造体系。

一般来说,绿色制造体系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绿色设计、绿色技术和工艺、绿色生产和管理、绿色供应链、绿色循环利用等内容。

(1)绿色设计。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加快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低耗、高可靠性、长寿命、易回收特性的绿色产品。

(2)绿色技术和工艺。按照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原则创建绿色工厂。

(3)绿色生产和管理。以企业集聚化发展、产业生态链接、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优化工业用地布局,推进绿色工业园区建设;采取措施促进生产区域内/外企业间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传递与交换,实现园区内/外的链接共生、资源共享、原料互供、信息互通。

(4)绿色供应链。以绿色供应链标准和生产者延伸责任为支撑,充分利用交通、电子、通信、机械等载体,带动企业上下游商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践行环境保护责任,建立涵盖生产、营销、回收、物流等环节一体化的绿色供应链条。

(5)绿色循环利用。以水资源、生产设备、原材料、辅助生产材料和主副产品等为目标,对有关生产过程的资源浪费和废弃物进行有效管控,结合工艺技术、信息技术与市场机制,促进全生命周期内资源的循环利用,并构建相应的管理体系。

按照《实施指南》的规定,上述5项内容是相互关联、协同推进的,分别有明确的工作程序和评价标准。目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绿色制造战略,积极推动重点行业绿色改造升级和重点区域绿色化转型,整体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已取得积极成效。


1.3 绿色电力概念的新定位

目前,对于绿色电力的概念,国内外多数研究者都接受“以风电、光伏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观点,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与其实施机制相关的研究。随着“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和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力度的逐步加大,有关绿色电力概念的内涵也应得到进一步深化。

(1)从减少碳排放的角度看,绿色电力的能源结构组成应以低碳排放的发电方式为主。例如,根据碳排放方法学的规定,相较于基准线情景,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够产生一定的减排量,是未来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能源供给形式。

(2)从节能的角度看,绿色电力的能效管理方式应着重于节能技术和节能设备应用,并借助信息技术对能源的发、输、配、送、用等过程的能源损耗进行有效管控。

(3)从环保的角度看,绿色电力应展现对环境污染物排放的源头控制、对末端治理的技术和管理成果,彰显能源生产和使用过程的环境绩效。

(4)从生态设计的角度看,绿色电力的发展应体现电力建设和电力运行等环节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保证施工和运维质量的同时,注重维护所在区域的生态平衡。

(5)从资源循环利用的角度看,绿色电力的发展应表现在生产资料的减量消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生产设备的延寿使用、全流程的绿色循环设计等方面,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的要求,促进能源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讨论绿色电力概念时需借助全生命周期评价(LCA)技术,对能源生产、输配、传送和使用的全流程进行数据收集、质量评估和建模分析,将不同的环节进行有机关联。


2 绿色电力体系

“双碳”目标下,从绿色制造视角解读的绿色电力体系,可从绿色电厂、绿色电网和绿色能源消费等3个方面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双碳”目标下绿色电力低碳发展的路径分析!

2.1 绿色电厂

目前尚无绿色电厂的权威定义和标准。前人的研究多集中于环保措施和绿色建筑技术。前者多聚焦在脱硫、脱硝、污水处理等方面;后者多关注绿色建筑技术的设计策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这些研究对于绿色电厂的定位往往缺乏全面性。结合绿色制造体系,以火力发电厂为例,绿色电厂的建设可通过以下路径得以实现。

(1)从节能视角看,应重视燃煤电厂热动系统、环保系统的节能技术。例如,从提高能量转化率的角度,重视热能和燃料化学能品位的关系,加强对煤粉清洁、水煤浆洁净等工艺过程的优化,持续对相关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兼顾强化燃烧与控制污染。另外,为实现集中供热和提高余热、余压回收率,要加强对节能热力学的研究,不断提高大型煤电机组的能量利用效率;在实行机组灵活性改造的同时,要注意维持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平衡,以提高企业在节能工作上的积极性。

(2)从污染物减排视角看,应着重加强燃煤电厂污染物源头排放的技术管控。首先,要健全燃煤管理体系,从采购端强化质量控制,提高优质煤的使用效率;其次,要优化锅炉等燃烧设备的技术设计,提高整体燃烧效率;最后,提高烟气监测和分析水平,优化监测布点策略,从源头解决监测数据失真问题。

(3)从污染物末端治理视角看,应继续推进煤电企业污染物超低排放的技术改造。例如,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脱硫、脱硝、除尘技术对污染物进行环保处理,以满足国家规定的技术要求;需加强对汞、氨、三氧化硫等非主流污染物去除技术的研发工作,全面提高燃煤电厂的环保质量;“双碳”目标的提出,为CCUS技术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未来应致力于有效的工程示范和技术成本的降低。

(4)从低碳视角看,绿色电厂的建设应侧重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双碳”目标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装机量将会倍速增长,其消纳问题也愈发受到重视。尤其在碳市场和电力交易市场机制逐步完善的背景下,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大规模并网和高比例消纳将有力推动煤电企业碳达峰的进程。另外,负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也是煤电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5)从生态设计视角看,绿色电厂的建设离不开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例如,光伏电站在施工建设期间可能会破坏表层土壤和植被群落分布,或对降水及近地面空气湍流产生不良影响;在运维期间会产生噪声、废旧光伏电池组件、变压器油泄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企业应预先做好项目生态规划与设计,并定期开展对项目实施情况的生态评价。

(6)从资源循环利用视角看,煤电企业应秉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按照“资源节约→节能→减碳”的思路,构建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为路径的循环利用模式。例如,对于燃煤电厂产生的粉煤灰、脱硫石膏、脱硝催化剂、废旧布袋等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就体现了这种设计思想。燃煤电厂的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是对现有废弃物排放标准的严格执行和对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的科学分析与评价。

总体来看,以绿色制造体系理念为基础、以火力发电为例解析的绿色电厂概念,能够反映“双碳”目标的总体要求,可以为电力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可行的实现路径。


2.2 绿色电网

目前国内外尚无有关绿色电网的严格定义,相关研究多局限于节能、环保、智能电网等角度,对其概念的理解往往流于片面。以实现“双碳”目标为背景,以绿色制造体系为基础框架,对绿色电网的内涵可有如下解读。

(1)从节能角度看,绿色电网的能损主要来自电能输配过程的损耗。应采取多种措施降低输配电过程中的线损,可对电网进行升压改造、采用无功补偿设备提高功率因数、提高计量装置的准确性、实现配电变压器低压侧互联、对配电线路进行节能改造等。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对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所产生能损方面的研究已渐成热点。

(2)从减排和环保角度看,管控SF6的排放源头、对SF6进行回收处理已成为绿色电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应采取措施加强对新投运、在运行和退运设备中SF6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对含SF6的管理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并在气体检测、仓储物流、数据处理、泄漏预警等方面提升管理水平,从源头减少SF6的排放;另外,要重视SF6回收技术的研发,不断提高回收效率及再利用率。

(3)从低碳角度看,绿色电网中的碳减排量主要来自减少SF6在电力设备中的使用量(如回收利用废旧设备中的SF6)和提高电能输配过程的节能量:前者的碳减排当量=减少的SF6使用量xSF6的全球变暖潜势值(取《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1995)》确定的数值,23900);节能项目碳减排量=节能措施产生的节能量x区域电网排放因子(参照《2019年度减排项目中国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

(4)从生态设计角度看,输变电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最能体现绿色电网的概念内涵。如何在满足电网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做到付出最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是实现绿色施工要求的关键。例如,通过对直流输电系统电磁环境和噪声控制方面的研究,掌握各电磁环境因子随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律,从而合理设计施工细节。另外,要考察电网建设中绿色施工的成效,需要进行施工期间和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通过建立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判定影响绿色施工成效的关键要素,从而为技术和管理改进提供指导。

(5)从资源循环利用角度看,绿色电网建设的思路与绿色电厂的类似,都是按照“资源节约→节能→减碳”的路线来阐释“绿色”的内涵。与变电、配电、输电等过程相关的线路用材料,以及变压、检测、传感、定位、通信和保护等工作使用的设备,都存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潜力。有必要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逐步完善相关的行业规范、产品标准和管理制度,采取奖惩措施,加强企业内部资源管理的力度。还可考虑引入市场机制,尝试以市场的力量提高电网企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以上既是关于绿色电网概念内涵的解析,也是建设绿色电网的基本路径。


2.3 绿色能源消费

能源消费是能源产业的末端环节,也是能源生产的最终承载点,有关绿色能源消费的研究目前尚不多见。根据绿色制造体系的基本框架,对绿色能源消费概念的解读如下。

(1)从节能角度考虑,绿色能源消费体现在需求侧的响应和管理方面,包括负荷预测、客户端需求分析、负荷优化调度、负荷控制管理、用电计量管理、用能/节能指导等。尤其是与“双碳”目标较为契合的新能源电力系统需求侧响应技术,近来开始受到较多的关注。对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需求侧响应问题,可以“网侧线损→用户侧节能量→用户侧减碳量”为主线,追踪碳排放流的演化足迹,这对于实现系统的源-荷互动、协同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从减排和环保角度考虑,绿色能源消费应侧重于对负荷侧用能所产生的污染源的治理。例如,对于工业用户,在用能过程中因电气设备消耗、折旧而产生的固废,用电过程中产生的臭氧、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用电过程产生的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和噪声污染等,都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目前,电力行业对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的认知多集中于电力建设与施工环节,对于负荷侧用能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则关注较少,未来应在此方向投入更多的研发力量。

(3)从低碳角度考虑,绿色能源消费的落脚点应该在碳普惠机制(PHCER)。碳普惠机制是促进公众和企业主动践行低碳节能、参与绿色发展的一项激励机制,其运作方式是依托碳普惠平台,与公共机构数据对接,对公众(企业)低碳行为所产生的减碳量进行量化和管理。现阶段碳普惠机制推广的重点在公众的低碳、节能行为的激励方面,这是与“双碳”目标的要求相一致的。

(4)从生态设计角度考虑,绿色能源消费与国家对于生态保护的要求密切相关。例如,用户侧的用冷/热/电过程应减少对水资源带来污染,户用光伏安装和运行阶段应减少对植被资源产生破坏,用能设施的安装和使用过程应减少影响生物资源的栖息活动等。能源消费活动应置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之下,致力于维持区域内的生态平衡。

(5)从资源循环角度考虑,绿色能源消费应把相关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作为工作重点。例如,公众可通过垃圾分类将与用能有关的废弃物进行归类收集,管理部门可根据这些废弃物的种类与功用进行分拣,对其中有利用价值的资源进行回收或再利用。能源消费侧的资源循环利用可减轻环保工作的压力,降低附加在用能设施上的生产能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碳排放。现阶段,对能源消费侧的关注远少于供应侧,这是未来需要改进的地方。


2.4 相关评价体系和技术

2.4.1 LCA技术

LCA技术是一种可量化的系统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处理的对象是因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而造成的潜在环境影响。LCA的应用过程大致是:确定评价的目的、范围和指标,建立多层次、动态清单和数据库,运用多种方法和工具进行清单分析与影响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解释和改进。其中,清单分析与影响评价是较为关键的环节,往往根据专门的系列标准,借助系统化软件来完成,为生产者的决策提供借鉴。常用的软件包括荷兰的Simapro7、日本的AIST-LCA Ver.4、德国的Ga Bi 4.3、法国的TEAM4.5、美国的BEES 3.0d和中国的“生命周期评价工具”等。LCA技术是绿色电力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绿色电力体系评价的基础。


2.4.2 绿色电力体系评价

国内有关绿色电力的评价研究相对较少,现有报道一般关注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和环境效应,涉及低碳的内容较少。“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电力体系的评价应该按照LCA技术的流程和方法,以“低碳”为核心,结合节能、减排、环保、生态设计、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制造体系概念所覆盖的关键要素,对研究范围内绿色电力的实施情况进行系统性评价和分析。同时,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多层次、动态化评价系统,对LCA的评价结果进行持续的跟进和管理,及时制定有效改进方案,不断提高评价体系的可及性和现实指导性。


3 低碳电力体系

“双碳”目标的本质是在追求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碳排放逐渐“脱钩”。在此理念下,随着绿色制造体系向工业领域各层面的深层次推进,适时构建和发展低碳制造体系正是题中应有之意。低碳制造体系下,电力行业的发展也应聚焦“碳减排”这个主题,低碳电力概念的解读与实现途径如图2所示。

“双碳”目标下绿色电力低碳发展的路径分析!


3.1 低碳电力的概念解读

绿色制造的概念及其体系建设已经持续多年,但低碳制造理念的形成尚在起步阶段。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重视和推广低碳制造体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低碳制造考虑资源及环境效率的基本思想,本质上属于绿色制造的范畴,但低碳制造突出了以碳减排量化为主线的特征,强调对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与控制过程。另外,要构建低碳电力体系,也离不开信息系统支撑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图2中展示了围绕碳减排这个核心理念,绿色制造体系的不同结构单元如何实现低碳电力的途径与方法。这些结构单元主要包括低碳产品设计、低碳生产工艺、低碳工业园区、低碳供应链、低碳循环利用和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分析等。


3.2 低碳电力的实现途径

3.2.1 低碳制造体系下的电力行业碳减排

(1)从低碳产品设计角度看,电力行业碳减排的重点应该是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双碳”目标背景下,可再生能源未来必定会迎来倍速发展,但不同区域资源禀赋与负荷分布的差异,必然会成为消纳可再生能源、实现“双碳”目标的瓶颈,至少在局部时空内会如此。目前,消纳的主体依然为大电网,但随着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消纳也必然趋向多元化,而且大电网本身在接入大规模风电上也存在很多技术问题。因此,未来须依靠新兴科技的成果,不断发展和创新各种消纳技术;同时,积极构建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市场机制与商业模式,激发资本市场的参与热情,借助市场力量实现“就地消纳”。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化与互补性消纳,实质上就是提升低碳能源的占比,也是能源行业低碳产品输出的具体体现。

(2)从低碳工艺角度看,电力行业碳减排的重点应该是节能工作。按照碳排放方法学的规定,所有有关节能量的核算最终都能被计算或折算为减碳量,这种“节能就是减碳”的理念,是电力行业加强低碳工艺改进的基础和动力。从电能供应的全周期看,电力行业的能损主要来自电力输配、生产以及负荷侧用能的损耗,而这些能损也都是与具体的工艺技术相关联的。未来,须继续提高对节能技术与装备的研发投入,完善与节能相关的市场体系,以奖惩方式提高政策扶持与监管的力度,协同促进电力行业节能工作的开展。

(3)从低碳工业园区角度看,电力行业碳减排的重点应该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电力行业而言,园区是承载能源供给与信息交换的基础单元,其低碳路径的选择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十分重要。近年来有关低碳园区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例如关注污染物减排的降碳路线、温室气体的排放核算、低碳商业模式等。但对园区能源利用效率的研究则较少。综合能源服务能够降低企业的终端用电成本,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途径之一。未来可从拓展分布式光伏应用、发展建筑节能、推动热电联产、加强电力信息化建设、积极布局数据中心(IDC)等方面入手,不断推进园区能源系统的数字化转型,发挥各种能源的协同效应,共同促进园区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4)从低碳供应链角度看,电力行业碳减排的重点应该是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EPR)原则。对于发电侧和网侧的企业,为用户提供能源服务只是履行了生产者的部分责任,与生产过程相连接的上/下游服务是其责任延伸的内容,这与绿色制造体系LCA的思想相一致。园区能源系统的供应链构成就属于EPR原则讨论的范畴。

低碳供应链的建立与低碳设计、采购、制造、营销、物流、消费和回收再利用等7个环节密切相关,在这些环节中要体现环境特性、生态设计和节能降耗的要求,体现能源“生产者”对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和用户行为的低碳化约束。对各方行为的低碳化约束可通过合同、协议或声明的方式进行,必要时为了维护企业信誉、承担社会责任,可牺牲部分利润。

(5)从低碳循环利用的角度看,电力行业碳减排的重点也是落实EPR原则。例如,对余热/余压的回收体现了节能责任;对废弃物的再利用体现了环保责任;对二氧化碳的捕集与转化体现了低碳责任等。要落实生产者责任,应重点从废弃物/废能排放源头的控制、园区环境/节能信息的披露、资源的回收再利用等3个方面开展工作。落实生产者责任、减少园区碳排放量,是实现园区低碳循环利用的最终目标。

(6)从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分析角度看,电力行业碳减排的重点应该是园区碳足迹的核算与评价。目前,有关碳足迹的核算与应用主要集中在行业分析、区域分析、生产单元过程分析等方面,以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的相对较少。

可参照产品碳足迹(PCF)的计算过程,根据ISO 14067国际标准要求,按照LCA技术确定计量边界,对园区碳足迹进行核算与评价:将园区能源供给过程分为原材料采购(煤炭、天然气)、能源生产(热电联产)、产品销售(能源输配和电力市场)和产品报废(废能、废弃物)4个阶段;进而分析这4个阶段与碳排放相关的单元过程,计算PCF;然后校核原始数据,并运用数学工具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对最终结果做出评价。

以上就是低碳制造体系框架下,电力行业碳减排过程的主要实现路径。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路径分析只是一种宏观性的阐述,对于主体能源形式存在差异的不同工业园区,其碳减排的实现路径也会有所不同。


3.2.2 多交易市场机制

目前,国内存在的一些与能源相关的市场基本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相互间的关联并不紧密,缺乏一个核心的机制将其有机关联起来。这些交易市场包括:电力市场交易、绿证交易、碳交易、排污权交易、用能权交易和节能量交易等。

对于低碳电力体系,可考虑以“减碳量”为核心,将不同类型的交易市场连接起来:例如,碳市场可通过自愿减排机制(CCER)计算减碳量,将电力市场交易的绿电发电量、绿证市场上的绿电量、节能量交易所获的项目节能量折算成减碳量;通过用能权市场交易的用能指标,在特定场景下可折算为节能量,进而可计算为减碳量;通过排污权市场所获排污权配额可折算成为处理相应当量的污染物而消耗的节能量,进而可计算减碳量。利用多交易市场的联动机制进行减碳,可以突破各市场之间原有壁垒,有利于促进未来统一“碳中和”大市场的构建。


3.2.3 信息系统支撑

新兴信息技术赋能电力行业,可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运营管理。低碳电力体系的建立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以电网为例,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不仅可降低输配电投入、优化用户服务体验、促进新能源消纳,而且能消减负荷,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未来有必要在推进电力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加强电力生产的网络化/智能化、提高新能源管理及服务水平、提升能源生产效率和供给效率,促进电力行业的数字贯通和价值整合等方面投入更多关注,以电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带动低碳化转型,最终推动“双碳”目标在能源电力领域的尽早实现。

以上就是“双碳”目标背景下,低碳电力发展的路径分析。本质上讲,低碳电力归属于绿色电力的概念范畴,只不过前者在内涵上更聚焦一些,也更贴近“双碳”目标的要求。


3.3 有关“双碳”目标的几点思考

3.3.1 概念的统一问题

目前,国内外对于“双碳”目标尚无统一、严格的定义。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因其视角不同,对“双碳”目标概念的理解也有所不同,这就为未来的实践工作带来障碍。例如,需要确定可再生能源的装机比例和装置实际运行比例(时间),何为碳达峰目标完成的标志。如果不考虑负荷侧及并网条件,单纯为“达峰”而达峰,未来难免会出现大规模弃风、弃光的情形。


3.3.2 突破企业间壁垒问题

在某一区域内,不同业主投资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有可能出现并存的情况。这些发电项目经由自愿减排机制或碳普惠机制产生减碳量,若因减碳量较小而不适于进入碳交易市场(成本问题)会出现减碳量闲置的情况。如果能够突破企业间壁垒,组建股份合作制的区域性碳资产管理公司对小型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减碳量进行统一核算、委托认证和管理,进而作为一个整体进入碳交易市场,则可使得诸多业主都能获得光伏项目增值的机会,从而激发更多投资商(包括产/耗用户)参与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热情。


3.3.3 其他问题

要在预定期限内实现“双碳”目标,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例如,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问题关系到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储能产业成本的控制及安全性问题与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密切相关;大规模绿电制氢项目的应用涉及到产业的战略性西迁,周期长、难度大;与能源电力相关的技术标准严重滞后问题,直接影响到“双碳”目标的实现;国产化电力信息系统开发与能源安全紧密相连;公众低碳行为的量化与激励,也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发展绿色电力与低碳电力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4 结束语

“双碳”目标的提出给电力行业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并将促使其向绿色低碳转型。按照绿色制造体系的思路框架,诠释有关绿色电力与低碳电力的概念,并阐述两者的实施路径,为未来“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双碳”目标下绿色电力低碳发展的路径分析!




网站首页
GA黄金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