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黄金甲·(中国区)官方网站

GA黄金甲动态

科技想服务金融,但金融愿意买账吗?

  • 时间:2017-04-01
  • 来源:赛迪网

正在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又诞生了“人工智能”之后的又一网红热词——金融科技。它的火热其实也是借势“人工智能”,在技术变革风生水起之时与传统行业结合,随之诞生了下一个投资热潮。科技诚意满满服务“金融”,但金融愿意买账吗?

  现实未必如此。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领域之后,国内两大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似乎同时出现了缩减Fintech业务的迹象。两大巨头都表明,互联网公司将用技术服务金融机构,而并不把此作为盈收的主要。这反映出金融科技不等同于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仍旧面临很多技术鸡肋。金融不愿买账、心存质疑也是情有可原。

  鸡肋一:区块链传输能力远不及工业级别

  传统金融行业的一大难题是信息安全和信息保密,特别是在用户资料泄露的黑色产业链曝光后,人心惶惶,仿佛已经不存在“个人隐私”了。当金融搭车“科技”后,区块链技术被看做是解决此痛点的一大利器。

  据了解,区块链技术是各参与方基于共识机制集体维护的一套分布式共享账本,是多种技术的组合创新。主要优势是点对点直接交易,所以效率更高。可以自定规则并自动实施规则,技术信任加持商业信用。对数据保护上,实现数据可追踪可验证不可篡改,保护信息安全,从而减少泄密概率。

  理想丰满,但现实骨感。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介绍,目前区块链离大规模商用还有很远,技术指标尚未成熟,以“共识算法”、“加密算法”和“智能合约”核心技术为例,目前只能达到较低频次、较低流量应用需求,大规模金融应用的技术瓶颈尚未突破,尚未达到生产级别或工业级别。市场上的保守预测,突破技木瓶颈需要1-3年,技术成熟需要5年以上。

  所以区块链只是试验阶段,如果期待技术爆发还是“痴人说梦”。区块链的分布式结构或可保障数据单独运行,局部不会影响整体,但算法、传输速度等还在雏形,信息保密仍需多重手段结合,引入区块链并不能“高枕无忧”。

  鸡肋二:大数据确定信用评级?但数据还不够

  大数据早已不是新鲜事,借助大数据分析得到精准的用户画像,并后期进行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推送是固定套路了。但金融搭载大数据的套路却别出心裁:甄别失信群体或信用评级不合格用户,避免过度信贷和坏账。这背后的思路是分析用户的日常行为数据,并将数据结构化、贴标签分析,当一定数量的异常标签出现时就可判定用户为失信群体,将其列入黑名单、拒绝与之交易。

  所以,传统金融希望通过海量数据更好评估用户信用评级,提高风控率,让失信者难以继续交易。但现实的数据积累远未达到“大数据”级别,即使是金融科技公司或互联网巨头还需依靠从合作伙伴手中购买数据或交换数据。

  从第三方购买数据只能解决数据“量”的累积,但数据形式、数据接口不一,数据结构化处理仍是难题。必须依靠强大的数据处理平台才能完成,而且还要对数据结合金融相关场景分析,只有与之匹配的数据才是有效数据。所以可以看到,数据选择、清洗、脱敏、处理都是“硬仗”。虽然互联网巨头凭借流量入口积累了大量数据,但用于金融大数据时未免捉襟见肘,并不能高枕无忧,想必这也是互联网巨头退守金融科技的“技术”二线的主要原因。包括百度金融、360金融在内的多位互联网巨头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也表示,互联网公司擅长的是“技术”,大数据积累还处于增长阶段,离金融大数据的真正爆发还有时日,技术的路还有很远。

  鸡肋三:人脸识别节省时间却暗含更多风险

  人工智能一直是技术热点,与金融的结合也早已开始,其中人脸识别应用最多。普遍看法认为,人脸识别可以帮助用户“刷脸”解锁,在支付、交易时提高效率,也避免纸质单据的使用,节省成本。以最为熟知的支付宝“刷脸支付”为例,用户可以通过“刷脸”完成支付和提现。在其他APP终端上,申请贷款只需要打开手机摄像头,由系统拍摄并抓取用户若干面部影像进行检测,就可以完成身份核实,纯网络操作及审核。

  但关于刷脸的风险频现报端,屏幕翻拍、黑客攻击、3D建模等手段都能用“假脸”骗过系统,这些都让金融科技与高风险相连。就在不久前315晚会上爆出的人脸识别隐患后,各大科技公司和技术公司纷纷洗白自己,但并不能忽视黑客攻击手段的日益“先进”。系统接口远程调用是绕不开的弊端,也直接导致风险增加,在数据处理能力和GPU研发尚未取得突破之前将永远困扰用户,威胁数据安全和资金安全。

  所以,在支付领域还是多种解锁方式结合,仍需输入密码。而且多位行业专家也建议,涉及资金和交易安全的平台和场景,还是要采取密码和刷脸等多种方式结合,万不可单独依赖一种,毕竟技术不成熟所带来的后患是无法预估的。技术尚未成功前,金融很难买账,“金融科技”的落脚点需兼顾金融需求和科技安全性,缺一不可。

  金融很难买账

  金融科技的“科技”还是雏形,远未达到商用推广的水准,这就让监管机构经常“光顾”金融科技,谨慎研究技术带来的风险。金融机构也不敢随便“买账”,科技联姻金融前路漫漫。金融科技已经入局的公司也开始退守技术堡垒,不敢盲目把技术嫁接到金融之中。

  金融科技的愿景是颠覆传统金融,用技术引领变革,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技术还在摇篮中成长,金融科技也很难站稳脚跟、长远发展。这似乎给传统金融一丝余地,暂时缓口气谋求对策。需要警醒的是,技术前进虽有曲折但总是螺旋上升,成熟是时间早晚的事,所传统金融的这口气还是不能松的。




网站首页
GA黄金甲